日本一级特黄大片大全我想,老女人久久久久精品三级,91亚洲精品,97一区二区国产好的精华液

 
齒輪工業領域服務平臺,行業技術的領航者;
把齒輪傳動之脈搏,譜信息時代之新篇!
當前位置: 首頁 » 業界資訊 » 行業動態

忘掉自動駕駛,這5項汽車科技才是最值得投資人關注的

發布時間:2017-06-13 | 來源:互聯網 | 作者:
  隨著比特化程度提升,汽車工業的技術迭代進入高潮。有一個零部件很能說明問題:自動變速箱。

從液壓式的3速、4速變速箱,到電子化的4速、5速變速箱,這個過程長達30年。而從電子化的4速、5速變速箱,過渡到6速、7速、8速變速箱,只用了10年時間。

6速、7速、8速變速箱剛剛普及不到一個汽車生命周期(5~8年),9速、10速變速箱已經開始向市場滲透(少數車型配備)。去年8月,本田提交了11速三離合變速箱的專利。

而當前,汽車板塊最火熱的當屬自動駕駛,它就好比是幾年前的3D打印那樣令人著迷。但實際情況是,自動駕駛產業鏈是一個高度集成化的條線,單個入局者很難做大。

就比如智能手機帶動了液晶面板和感光芯片的出貨量,但你們沒有見到專門研發面板和感光芯片的創業公司。事實上,一部手機的上千個零件中,幾乎沒有由單打獨斗的小公司做出來的產品。

在《駭駕》看來,在龐大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鏈中,真正的商機其實在于一些潛移默化的配置上。

近5年,法規強制配備的功能外,有以下功能配置逐步得到普及:


這些配置的普及,一方面反映了是汽車工業技術迭代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是市場競爭的直接結果。在國內,對于普通乘用車(輕卡、微面除外),法規只對OBD這個功能做了強制性規定,ABS并未強制安裝(只是時間問題,歐盟在2004年就開始強制了)。

結合當前的技術趨勢,我們判斷以下5項功能配置,在5~10年內將開始向市場滲透(包括后裝市場):

1)流媒體后視鏡(Streaming Rear-view Mirror)


目前推出這項功能的是凱迪拉克CT6和XT5兩款車。這里的后視鏡,指的是車內后視鏡,不是兩側后視鏡(受制于法規限制還不能取代光學后視鏡)。流媒體后視鏡的原理,就是車后安裝一個攝像頭,其擁有較大的FOV,可以讓駕駛員在倒車時看到更廣的畫面。我們認為,流媒體后視鏡比傳統后視鏡更加安全,它不僅可以增大廣角,還可以防炫目、甚至可以記錄后方畫面,為交通事故提供證據。這種科技如果普及,極有可能就會取代倒車影像的作用。

傳統后視鏡的缺點是,經常會被后排乘客遮擋視線。在SUV車型中,如果后備箱放滿貨物,那么后視鏡完全無效。而流媒體后視鏡就可以解決這些痛點。此外,在夜間等光線較差的情況下,流媒體后視鏡還可以對畫面做處理,得到夜視效果。

機會是:圖像處理算法(針對交通道路)、芯片設計、后視鏡總成、攝像頭。

2)增強現實(AR)


其實,車企很早就開始探索AR在汽車中的應用。2014年,捷豹曾展示過兩項功能:一是“透明的A柱”,二是“幽靈車導航”。前者可以把車輛的A柱“透明化”(實際上是投影上它所遮擋的真實場景),以增加駕駛員的視野;后者是在擋風玻璃投射一輛“幽靈車”,它可以為駕駛員導航(意即跟隨該車的路線走)。

此外,大眾也開始應用AR技術維修車輛。就連FF(法拉第未來),也應用AR技術進行新車的外觀設計。在剛結束的北美國際車展,福特利用AR技術在現場“停放”了一輛新款翼博,透過AR設備,觀眾可以看到這輛車的立體建模,并可以看到內部結構等一系列動效。

上海亮風臺科技告訴《駭駕》,國內的AR汽車應用也已經上線,比如他們剛剛幫助汽車之家完成了AR看車功能的開發,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查看具有“全息影像”效果的寶馬M4 GTS。

AR在汽車中的應用場景舉例:在到達導航終點時,圖像識別系統會找出停車場指示牌,這時擋風玻璃會把指示牌圈出來,并給于指引。

機會是:AR眼鏡、導航軟件、圖像識別算法、4G模塊。

3)全液晶儀表盤(Digital Instrument Panel )


奔馳、奧迪、沃爾沃、凱迪拉克、捷豹等品牌的部分車型,已經開始裝配全液晶儀表盤,盡管某些車系只在高配車型上存在。比亞迪秦、騰勢等國產車型,也開始裝配全液晶儀表盤。特斯拉就更不在話下。當前,汽車儀表盤主要以電子指針式為主,還有一部分混合式儀表盤,即指針式與液晶屏組合。而全液晶儀表盤還處于萌芽期,但這是一個十分有潛力的增量市場。

據調研機構FMI預測,在2018年,全球預計有700萬輛車將配置全液晶儀表盤。全液晶儀表盤主要以LCD、TFT-LCD、VFD等顯示介質為主,本質上就是一臺平板電腦,對于GPU的性能、散熱設計以及面板的工藝(異形屏)要求很高。

全液晶儀表盤的普及,會起到一定的帶動效應:夜視功能、前置攝像頭等也會得到普及。

機會是:異形屏、HMI(人機交互設計)。

4)48V電氣系統(48V Electrical System)

隨著各國對于油耗更加嚴格的要求,現有的12V電氣系統將面臨淘汰。其實,一些基本的電器設備,比如收音機、車窗、電動尾門等,只需12V即可;但隨著動能回收、自動啟停等裝置性能的提升,自動駕駛系統的裝配(涉及數據采集與海量運算),48V系統亟待普及。

就在上個月,大眾宣布將在第八代高爾夫上配備48V電氣系統。其實這款車并沒有自動駕駛,也沒有海量數據運算,升級48V的主要動因,依然是為了降低油耗。在八代高爾夫中,大眾會采用電子渦輪增壓,不但可以降低渦輪遲滯,還可以增加動力輸出。

此外,48V電氣系統一般會伴隨著“微混”技術普及。比如啟停系統、動能回收(發動機的啟動機也可以發電),甚至是一臺串聯的電機,來負責起步。

機會是:都在Tier 1手里。

5)重力感應(Gravity Sensing)


重力感應通過智能手機的普及,成為全民熟悉的技術。而在汽車領域,該技術也正在逐步滲透。

雷克薩斯有一個G AI-Shift技術,它為變速箱匹配了一個模塊,來監控車身的姿態,從而更加智能地進行升降擋,其應用的工況主要是在一些極限情況,比如高速過彎。

蘭博基尼Huracan的四驅系統,也配備了一套陀螺儀,來監控車身姿態,從而精確調整某個輪胎的扭矩,保持車身穩定性。

重力感應模塊與48V電氣系統不同,它的成本很低,因為陀螺儀與超聲波傳感器一樣,已經非常普及的零部件。通過集成這一模塊,動力總成不僅可以更加“聰明”,進一步優化能耗,同時它還可以記錄詳細的車身姿態數據,有助于輔助駕駛的系統決策,或事故調查。

機會是:陀螺儀總成、數據分析模塊。

正在被比特化的汽車,還有很多可以期待的功能,比如手勢控制、空氣質量檢測系統、身份識別等。在此不做贅述。
 
[ 業界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