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工廠”的基本概況
(一)概念和特征
“燈塔工廠”是由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攜手麥肯錫咨詢公司推出的概念,并于2018年正式啟動全球“燈塔工廠”網絡項目。“燈塔工廠”是指成功將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即工業4.0技術)從試點階段推向大規模整合階段并實現重大財務和運營效益的工廠,是數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的示范者,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路人。
“燈塔工廠”擁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所有必備特征,主要是對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云計算、大數據、數字孿生、人工智能(AI)、工業物聯網(IIOT)、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等技術的廣泛融合與綜合應用。作為工業4.0技術的應用典范,“燈塔工廠”特征的具體表現有4方面。
一是工廠的數字化轉型在規模經濟、制造水平、定制服務、產品質量等方面在業內有重大影響。
二是在工廠內部數字化和打通端到端價值鏈方面擁有多個成功應用案例。
三是在開發、管理、需求等方面采用模塊化、分布式、可擴展、可持續的技術平臺。
四是具備管理變革、能力提升、可持續發展等創造價值的關鍵推動因素。
中國、美國、日本、德國、韓國、印度、意大利、法國、英國等制造業大國,均有本土“燈塔工廠”,且數量排名與制造業規模排名基本吻合。因此,“燈塔工廠”的數量排名可謂是制造業大國排名的晴雨表。截至2023年12月,全球“燈塔工廠”網絡已有153家成員,遍布29個國家。
(二)遴選標準
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咨詢公司啟動“燈塔工廠”項目,旨在對全球各行業先進制造領軍企業進行篩選評價,遴選數字化制造和“全球化工業4.0”示范者。入選“燈塔工廠”在全球領先技術的應用、關鍵績效指標的提升、核心推動要素的配備等方面具有很多優勢。
1.領先技術標準。入選“燈塔工廠”有先進、嚴格的技術標準,主要包括對自動化、IIOT、數字化、大數據分析、5G等核心技術應用。評判是否符合“燈塔工廠”的首要標準就是擁有這些第四次工業革命具備的必備特征。
2.關鍵績效指標。“燈塔工廠”的評選關注是否在5項關鍵績效指標(KPI)中獲得重大提升,即提高生產效率、提升敏捷性、加快上市速度、實現定制化和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3.核心推動要素。“燈塔經驗”揭示了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6大核心推動要素。(1)能夠持續學習、快速試錯、產品快速迭代與設計優化的“敏捷方法”;(2)實體與數字結合的跨職能高效合作的“敏捷數字化工作室”;(3)基于工業物聯網建立穩定靈活的技術底層架構、采集數據和監控系統的“工業物聯網堆棧”;(4)通過基于員工獨特需求定制學習計劃、技能培訓等提高勞動力技能、打造數字化人才的“工業物聯網學院”;(5)與供應商、客戶等開展合作、共同創新的“技術生態系統”;(6)從首席領導者到工廠基層創建的、發揮變革指揮中心作用的“轉型辦公室”。
(三)模式
1.工廠模式。“燈塔工廠”的模式主要分為3類:(1)在特定的單獨生產場所內部的“工廠燈塔”,主要特征是擁有數字裝配與加工、數字設備維護、數字化績效管理、數字質量管理、數字化可持續發展等成功應用案例;(2)創新端到端價值鏈的“端到端燈塔”,主要特征是在供應網絡連接性、端到端產品開發、端到端規劃、端到端交付、客戶連接性等方面擁有成功應用案例;(3)在節能減排方面使用技術典范的“可持續燈塔”,主要是從已有的“燈塔工廠”中評選。目前,在全球153家“燈塔工廠”中,“工廠燈塔”有99家,“端到端燈塔”有54家,其中,還包含17家“可持續燈塔”。
2.業務模式。“燈塔工廠”主要有4種業務模式:以標準化為中心的“扎根制造”、以訂單為中心的“快速交付”、以客戶為中心的“大規模定制”和以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為中心的“最佳產品”。
全球及我國“燈塔工廠”的發展現狀
(一)全球
1.數量快速增長。自2018年9月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咨詢公司評選出第一批9家“燈塔工廠”之后,截至2023年12月,已累計評選出11批次、153家“燈塔工廠”。
2.集中分布在亞歐地區。全球153家“燈塔工廠”主要分布于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地區。分大洲看,亞洲最多,共105家;歐洲第二,共32家;北美第三,共12家;南美第四,共4家。
分國家看,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中國62家,占比40.5%;印度13家,占比8.5%;美國11家,占比7.2%;德國7家,占比4.6%;土耳其6家,占比3.9%。全球153家“燈塔工廠”的總部主要位于亞洲、歐洲和北美3個地區,其中,位于亞洲的有75家,位于歐洲的有40家,位于北美的有38家。
從總部隸屬的國家看,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中國48家,占比31.4%;美國38家,占比24.8%;德國14家,占比9.2%;法國10家,占比6.5%;印度9家,占比5.9%。
3.行業分布廣泛。根據目前153家“燈塔工廠”所屬行業分布看,主要集中在4個領域。先進工業領域有82家,消費品領域有25家,醫藥和醫療產品領域有23家,流程工業領域有23家,廣泛覆蓋了電子產品、家用電器、護理產品、汽車、醫藥、醫療設備、食品飲料、電氣元件等25個細分行業。其中,擁有“燈塔工廠”最多的3個行業分別是:電子產品行業22家,家用電器行業16家,汽車行業14家。
(二)我國
1.數量居全球首位。自2018年“燈塔工廠”評選以來,截至2023年12月,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咨詢公司已累計評選出11批次、153家燈塔工廠,其中,位于我國的有62家,占比高達40.5%。這一數據表明,我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發展越來越快。具體看,2018年—2023年,我國分別有3、3、10、15、11和20家工廠入選。這充分證明我國制造業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煥發出澎湃活力。
2.主要分布于各制造業大省份。我國的 “燈塔工廠”主要分布在18個省份。總數排名前6位的省份分別是江蘇(11家)、廣東(9家)、山東(5家)、安徽(5家)、臺灣(5家)、上海(4家)。地區分布看,“燈塔工廠”數量在我國各地的排名與當地制造業規模基本吻合,如江蘇、廣東、山東、臺灣等均為制造業大省。
3.行業分布主要集中在先進工業領域。我國的“燈塔工廠”主要分布在先進工業、消費品、流程工業、醫藥和醫療產品4個領域,其中,先進工業領域有45家,占比達64.5%。
具體而言,我國“燈塔工廠”主要涵蓋家用電器(13家)、電子產品(11家)、汽車(7家)、食品飲料(6家)、光電設備(4家)、工業設備(3家)、電氣元件(3家)、護理產品(3家)等18個細分行業。
對比“燈塔工廠”在全球和我國不同細分行業的數據,可以看出4個特點。
一是我國“燈塔工廠”在石油天然氣、物流、采礦、生物技術、農業設備、增材制造等細分領域仍屬空白,尚無企業入選“燈塔工廠”。
二是在醫藥和醫療設備行業,我國“燈塔工廠”的數量遠遠落后于全球。全球“燈塔工廠”在醫療、醫療設備行業分別有11家、8家,而我國均只有1家。
三是在家用電器(全球共16家,我國有13家,占81.3%)、食品飲料(全球9家,我國有6家,占66.7%)、電子產品(全球共22家,我國有11家,占50%)、汽車(全球共14家,中國有7家,占比50%)等行業,我國“燈塔工廠”的數量在全球占比達半數或以上。
四是在光電設備行業,目前入選全球“燈塔工廠”的4家企業均分布于我國,分別是群創光電、友達光電、京東方和亨通光纖。
工業4.0關鍵技術在“燈塔工廠”的規模化應用
分析全球153家“燈塔工廠”的應用案例發現,工業4.0關鍵技術是企業創新變革并入選“燈塔工廠”的必要途徑。5年來,“燈塔網絡”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各行各業的領先制造企業,將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3D打印、增強現實、機器人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先技術,成功應用于領航全球制造業發展的“燈塔工廠”。
(一)人工智能技術:為提升管控能力賦能
人工智能技術在“燈塔工廠”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在153家“燈塔工廠”中已擁有眾多成熟的人工智能應用案例,可通過人工智能賦能產品設計、銷售、管理、運營等各個環節,在生產管控、安全管理、客戶服務,在光學檢測、噪聲檢查、自動化測試和維修、能耗預測與優化等方面發揮有效作用。
如,丹佛斯中國天津工廠采用人工智能化質量管理系統,使客戶投訴降低57%;阿里巴巴杭州迅犀試點工廠利用人工智能賦能產品設計與打樣,將產品開發時間縮短了75%;美的集團廣州工廠憑借人工智能賦能的光學檢測,使檢測成本降低55%;三一重工中國北京工廠通過部署人工智能指導下的機械性能優化,將生產能力提升了100%;聯合利華中國天津工廠打造人工智能賦能的端到端最佳訂單執行平臺,讓訂單履行損失降低91%。
(二)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實時”與“交互”
“燈塔工廠”主要采用數字孿生技術進行工廠運行狀態實時監控、遠程生產優化、動態生產計劃安排、生產線虛擬調試,打造材料運輸系統、客戶系統的數字孿生,建立動態能源模型等,從而實現產能和效能的提高以及準備時間的縮減。
如,寶潔公司美國萊馬工廠通過部署數字孿生技術,使產品上市速度提升了10倍;強生消費者保健瑞典赫爾辛堡工廠采用數字孿生技術用于產品設計和測試,將產品上市時間縮短了25%;安捷倫科技新加坡工廠采用柔性生產數字孿生,將整體制造成本降低了25%;寶潔日本高崎工廠利用數字孿生縮短研發中的鑒定試驗過程,將配方變更研發準備時間縮短72%。
(三)大數據技術:從全局層面優化局部決策
大數據分析能夠提高企業的業務敏捷性,提高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和交付速度,根據未來需求自動調整庫存,針對能源消耗情況提出預警,通過車間運行數據分析了解設備運行周期、零備件故障等。同時,生成診斷性分析、預測性分析和規范性分析等個性化報告,在全局層面上優化企業生產、質量管理和控制、物流等方面的局部決策,有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如,青島啤酒中國青島工廠采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產品設計和測試,將客戶訂單的交付時間和新產品開發時間降低50%;緯創中國昆山工廠通過大數據進行預測分析和能源優化,將能源消耗減少了49%;西部數據中國檳城工廠利用基于歷史數據和傳感器數據進行預防性維護,將裝配流程中的質量偏差率降低了60%。
(四)物聯網技術:“人機物”智能融合
物聯網在“燈塔工廠”中主要應用于優化供應鏈管理、生產流程和制造質量管理、設備在線監控及故障診斷、環保監測和能源管理、安全管理和風險預測等,通過傳感器、RFID、GPS等融合“人機物”,實現智能識別、跟蹤、監控和管理。
如,博世汽車中國無錫工廠采用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設備運行監控,將設備綜合效率提升了90%以上;西普拉印度印多爾口服固體制劑工廠采用基于工業物聯網和高級分析技術的能耗優化,將能耗降低34%;富士康中國成都工廠采用物聯網生產質量管理,將質量報警時間減少99%;寧德時代中國宜賓工廠針對能源、排放、廢料以及水管理的工業物聯網實時數據整合,能耗降低13%;可口可樂愛爾蘭巴利納工廠采用由物聯網和自動化支持的“飲料即服務”,交貨短缺降低15%。
(五)云計算技術:數據管理的“云端革命”
“燈塔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將設備運行數據等通過5G網絡采集到云平臺,在云端實時監控設備運行狀態,通過高效控制和管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生產效率提升。
如,聯想中國合肥工廠通過給予人工智能“云”端到端供應質量管理,將供應質量廢品率降低了55%;施耐德電氣印度海得拉巴工廠采用云分析提供動力,使得單位用水量減少了57%;安捷倫科技印度皮塔姆爾普工廠采用基于AI的云預測質量測試,測試效率提升了13%。
(六)3D打印技術:幫助企業縮短交付周期
3D打印技術在工業領域可用于制造復雜的零部件、模型、工具,節省時間和制造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在“燈塔工廠”中,主要用于原型樣品制作、快速制造、小批量個性化生產等。
如,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參股的Fast Radius公司位于美國芝加哥的格林菲爾德工廠,通過3D打印快速設計原型將上市時間縮短了89%;惠普公司新加坡工廠采用3D打印技術,使得交貨時間縮短了40%;強生消費者醫療印度穆蘭德工廠通過3D打印實現敏捷新產品引進,使得設計迭代準備時間降低92%;愛茉莉太平洋韓國烏山工廠利用3D打印技術,開發出化妝品定制的新業務模式。
(七)AR增強現實技術:連接“虛擬”與“現實”
AR技術是“燈塔工廠”的核心技術之一,通過AR智能眼鏡可以遠程連線,借助語音交互、AR畫面交互、實時翻譯等功能,對現場操作人員進行高效率指導,完成巡檢維修等遠程支持。此外,也能拓展到樣品設計、員工培訓、品質管理、倉儲物流、售后服務等方面。
如,日月光半導體中國臺灣高雄工廠采用AR增強現實技術賦能廠區安全巡視管理,將檢測時間縮短了100%;美的多個工廠實現了巡檢維修的全程數字化,工作效率提高了50%。
(八)機器人技術:人機協作提高作業效率
隨著“燈塔工廠”的增加,機器人應用越來越廣泛。通過機器人協作,不僅能夠促進敏捷產品開發、處理物料、生產裝配,而且能協助倉儲管理、物流運營等。
如,愛立信美國劉易斯維爾工廠采用5G協作機器人技術和5G機器人技術賦能的物流管理,使每位員工的產出提高了120%,人工物料處理降低了65%;西門子德國安貝格工廠通過部署智能機器人技術,使得勞動效率提升了50%;三一重中國北京工廠通過部署先進的人機協作自動化技術應對復雜的市場需求,將勞動生產率提高了85%;海爾中國青島二號工廠采用協作機器人將裝配線效率提高了52%。
打造“燈塔工廠”應具備的重要能力
系統梳理和全面分析全球153家“燈塔工廠”在獨特的價值創造方式、工業4.0規模化轉型的重要抓手、提高員工參與度的重要維度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發現有較多共性特征是打造“燈塔工廠”、向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重要能力。
(一)規模化應用工業4.0技術的能力
近10年,制造業在技術創新和生產效率等方面的提升較為緩慢。為此,一些企業把工業4.0的前沿技術廣泛應用于實踐,不僅生產效率空前提升,而且獲得了技術創新的巨大飛躍。“燈塔工廠”以價值創造為導向,以互聯化、智能化和靈活的自動化3大科技趨勢為動力,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上大規模部署工業4.0技術,成功催生了新的經濟價值。
如,自2017年開始,施耐德電氣5個生產基地快速部署工業4.0技術,僅用4年時間就廣泛應用于其80多個互聯生產基地。同時,成立了專注于員工能力建設的數字學院,讓每位員工參與到工業4.0技術變革的過程中。
(二)充分釋放產能的能力
“燈塔工廠”通過將先進的數字化工具和柔性生產系統相結合,不必擴建實體工廠也能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加快上市速度,有效助推生產和銷售的雙重增長,讓企業充分釋放產能。
如,諾和諾德丹麥希勒勒工廠借助生產現場管理、生產流程優化、數字化績效管理、設備綜合效率自動監控、高階分析等先進技術釋放產能,設備效率和生產力提高了30%;隆基綠能嘉興生產基地組建工廠中大規模采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數字孿生等技術,產能實現大幅提升,制造成本降低了28%,產量損失減少了43%,生產交貨時間縮短了84%,能耗降低了20%。
(三)創新商業模式的能力
在商業互聯網、市場競爭、消費者需求等因素的驅動下,“燈塔工廠”借助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可顛覆傳統商業模式和價值鏈,并根據自身的優勢打造不同的創新商業模式,量身定制屬于自身的轉型航路。
如,青島啤酒通過需求預測精準掌控消費者偏好,推出在線定制平臺,為消費者提供規模化定制和B2B、B2C在線訂購包裝,成功打造了個性化營銷模式;強生視力健通過移動端和網絡平臺改善用戶體驗,將患者與專家、制造商和零售商聯系起來,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
(四)提升供應鏈韌性的能力
面對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暴發,眾多企業在運營過程中供應鏈遭遇嚴重沖擊。面對供應鏈中斷、客戶群體分散、產品多元化的挑戰,“燈塔工廠”致力于提升供應鏈的敏捷性和韌性,打通“端到端”價值鏈,深入整合全產業的資源,有效聯動上下游企業應對市場需求變化。
如,美的中國合肥工廠搭建了端到端供應鏈控制塔,能夠更好地預測供應鏈風險;強生消費品醫療泰國工廠部署端到端協作式供應塔,應對供應商與客戶脫節、庫存管理的挑戰。
(五)低碳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燈塔工廠”見證了工業4.0技術帶來的可持續發展價值。企業在應對經營發展問題的同時,減少了能源消耗、廢氣排放等對環境不利的因素。在制造加工行業,數字化流程得到優化,節能減排技術對生產線進行升級,有效提高了工廠的整體可持續性;在快速消費品行業,消費者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要求企業不斷降低能耗以減少整體環境足跡;在醫藥和醫療行業,推廣綠色技術并更新硬件設備,進行智能能源管理。
WEF公布的報告顯示,64%的“燈塔工廠”因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直接或間接推動了可持續發展。漢高公司在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工廠,通過采用數字孿生技術,開啟250個在線效率系統,部署3?500個傳感器等,每天收集100萬個以上的數據點,連接其在全球的30多家工廠,實現數據實時監測,以期實現2025年減少65%碳排放的目標。
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
我國已成長為“世界工廠”和全球制造業中心,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條,但目前仍是“制造大國”,而非“制造強國”。透過“燈塔”之光,盡管看到我國“燈塔工廠”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但制造業在全球競爭、科技創新、供應鏈韌性、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依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一)國際市場競爭優勢正在減弱
當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制造業回歸,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目前,我國制造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突出,低端制造占比過高的挑戰仍然存在。近年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提出“騰籠換鳥”的制造業轉型升級規劃。但是,目前呈現“低端制造業已經遷出、高端制造業尚未形成”的發展格局。同時,我國制造業缺乏具有主導地位的優勢行業,面臨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風險,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正在減弱。
(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進展緩慢
技術創新是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創新能力不夠強、技術升級緩慢,是導致我國制造業長期徘徊于價值鏈中低端的根本原因。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新基礎薄弱,長期走“模仿創新”之路,尤其是許多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面臨著“卡脖子”和“技術封鎖”等難題,嚴重阻礙了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具體看,我國制造業在工業軟件、數控機床、航空航天、集成電路、高端芯片、機器人等領域的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仍依賴進口。
(三)供應鏈的敏捷性和韌性不足
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隨著逆全球化趨勢興起、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的影響,國際分工格局和全球產業鏈布局加速調整。
一方面,全球供應鏈呈現本土化和區域化趨勢,主要發達國家不斷加速供應鏈回流步伐,鼓勵制造業企業回遷。
另一方面,全球供應鏈趨向分散化、短鏈化。新冠疫情等外部因素暴露了高度依賴全球性供應鏈的弊端,使得各國紛紛開始防范“斷鏈”風險。
全球供應鏈體系越來越復雜,從過去的“金字塔”結構轉變為當下的“網狀結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國制造業供應鏈的脆弱性和風險水平。
(四)跨領域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緊缺
人才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內驅動力。我國制造業正處于數字化、智能化起步階段,轉型深度和廣度不夠,人才緊缺是轉型升級步伐較為緩慢的深層次原因。從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看,目前最緊缺的就是能夠助力制造業企業準確把握數字化轉型切入點、優化生產流程、創新管理模式,既掌握多個領域知識又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
(五)綠色低碳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作為重點工作任務,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我國目前仍以煤炭為主要能源,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尚未擺脫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發展模式。這不僅事關“雙碳”目標的完成,而且關乎我國整個制造業的未來。
啟示和借鑒
制造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是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關鍵所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我國制造業應加快轉型升級,借鑒全球“燈塔工廠”的經驗,乘風破浪,砥礪前行。
(一)政策引導:建立“燈塔工廠”培育方案
加快研究制定制造業“燈塔工廠”培育方案,對標全球“燈塔工廠”評價標準,引導一批龍頭企業遵循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積極推動“省市-中國-全球”3級聯動培育模式,針對入選不同級別的“燈塔工廠”給予不同金額的獎勵。借助“燈塔工廠”的培育,加快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助推制造業企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增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
(二)技術應用:“點線面”布局工業4.0技術
制造業企業打造“燈塔工廠”應實現價值鏈上下游規模化轉型,讓工業4.0技術廣泛覆蓋上游供應商、中游生產企業和下游客戶。在加強數字化智能化互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應加快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推廣工業4.0技術規模化應用的核心應用案例。讓科技革命的前沿技術充分融合并賦能產業鏈各個環節,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真正打通制造業“信息大動脈”。
(三)企業管理:打造敏捷韌性的供應鏈
黨的二十大報告和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提升制造業等重點產業的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提出了要求。著力提升供應鏈的敏捷性和韌性關乎產業未來,是我國制造業謀求全球產業鏈分工主動權和話語權的重要舉措。應借鑒“燈塔工廠”的成功案例,把打造數智化、高效能、韌性強的供應鏈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鼓勵支持制造業企業打造端到端實時可視的供應鏈管理平臺。同時,從供應鏈的基礎能力、控制力、抵御能力和創新能力4個維度,不斷完善供應鏈頂層設計,加強供應鏈綜合治理,重塑供應鏈發展新格局。
(四)人才培養:鍛造員工參與的成長型思維
數字化轉型的根本是人的轉型,是打造“燈塔工廠”必不可少的內容。
一方面,企業領導人員應具備數字化轉型的戰略眼光,能夠帶領整個團隊實現企業目標。擁有在技術設備、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巨額投入的魄力。
另一方面,員工應有探索數字化轉型的技能。企業應注重員工自身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如重點加強員工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工業軟件、數控系統、行業標準等方面的學習和培訓,優化人才梯隊結構,打造一支數字化賦能隊伍,為轉型做好充分準備。
企業可借鑒“燈塔工廠”打造的5大維度提高員工的參與度,包括終身學習培訓技能、增強主人翁意識、加強團隊協作、建立認可機制。
(五)綠色發展:提高“可持續燈塔”的生態效率
可持續發展已被納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整體目標,企業在實現業務目標的同時,也應兌現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可持續燈塔”被稱為“燈塔中的燈塔”,目前海爾在天津的洗衣機互聯網工廠是唯一入選的我國企業。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我國制造業應構建綠色發展創新體系,完善相關環境保護法規,提升綠色生產技術水平,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合理布局綠色生態產業鏈條,形成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低碳發展模式。
“燈塔工廠”作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領跑者,在技術應用、業務模式、組織架構、經營管理等諸多方面樹立了成功典范。從某種意義而言,“燈塔工廠”在傳遞關鍵的信號——未來已來。隨著“燈塔工廠”效應的持續,新的“燈塔”持續被點亮,將激勵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燈塔網絡”,投身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我國制造業應以“燈塔工廠”的遴選為契機,借鑒更多的成功方法、模式和路徑,為加速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