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日,“愛達·魔都號”停靠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新年伊始,中國制造捷報頻傳。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完成商業首航;國產C919大型客機開啟京滬航線定期商業航班飛行任務;中國輕軌列車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投入商業運營;中企卷曲屏激光電視在歐洲銷售額逆勢上漲……
從馳騁陸地的列車到巡游大海的巨輪再到翱翔藍天的客機,中國制造在持續技術創新中不斷實現品牌崛起,在滿足全球用戶多元化需求過程中展現出更大韌性和潛力。
2023年,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一些國家推行所謂“脫鉤斷鏈”“去風險”等措施,給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在此背景下,中國制造砥礪前行。2023年,中國汽車年產銷量雙雙創歷史新高,自此邁進“3000萬輛新時代”;以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出口總額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制造業出口額23.51萬億元,規模穩居世界首位。

在位于廣州的廣汽傳祺智慧工廠總裝車間,機器人手臂在安裝汽車玻璃(2023年3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說,中國產品的競爭優勢穩固,出口動能豐富活躍。“中國的出口動能體現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邁進。”
韌性強潛力大
外媒近期援引一家總部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智庫研究報道說,盡管美歐意在減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中國在全球制造業就業崗位中所占的份額在未來數十年內仍將繼續增加。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制造業工作崗位可能會繼續減少,到2050年,其制造業就業群體占高收入勞動力的比例將從11.4%降至8.3%。
隨著中國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先進制造業日益成為中國年輕一代就業選擇的“香餑餑”。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趨勢與展望2023》報告顯示,從近三屆應屆生投遞行業的占比變化看,機械/制造上升趨勢最明顯,其次是電子/通信/半導體。
當前,中國制造的數字化轉型日益成為新亮點。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近日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調研時強調,要把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加強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5G、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基礎設施為關鍵底座,加快智改數轉網聯步伐,促進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全球知名國際貿易在線平臺環球資源近期在其網站發表長文,為中國制造的深厚實力解開謎團。文章說,中國近年來在研發方面進行大量投資,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并向高價值制造業擴張,持續推進創新和先進制造技術發展,包括自動化、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這大大提高了中國企業的生產力和質量控制。“中國制造業仍是中國經濟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月3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中國中車為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研制的輕軌列車投入商業運營,這是中國制造的輕軌列車首次服務墨西哥城公共交通系統。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 攝
制造強國惠全球
年初,有關比亞迪去年四季度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電車銷量冠軍的新聞引發海內外廣泛熱議。
美國主流媒體美聯社一篇報道說,雖然特斯拉四季度銷量超預期,但比亞迪同期銷量表現更勝一籌。報道還特別指出,中國也是特斯拉的一個重要銷售市場及生產基地,特斯拉在中國生產的汽車同時也出口到歐洲等地。

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2023年8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盡管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呈現上升勢頭,但中國始終向全球投資者開放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機遇,中國已于去年10月宣布將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說,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厚積”,中國汽車出口已經到了一個爆發階段,尤其是在以上海為代表的華東地區,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形成產業集群,進而形成了汽車出口的規模效應。以上海為龍頭,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長三角逐步集聚、快速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海信國際營銷公司總裁方雪玉以家電產業為例分析指出,中國企業出海不再是依賴單一的供應鏈成本優勢。“以前更多是拼價格,現在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品質的‘三高’優勢。”
海信海外業務近十年來一直保持穩健增長。以德國市場為例,數據顯示海信電視去年上半年在德國銷量同比增長60%以上。2023年,海信在美國市場推出了12款Mini LED電視,成為美國Mini LED電視銷量最高的品牌。
上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會議還提到,財政政策方面,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貨幣政策方面,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征程中,中國制造昂揚向上、服務全球。正如方雪玉說,中國制造關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關乎中國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制造一起努力。我們充滿信心!”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