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2015年全球智能汽車市場需求規模已經達到1900億元,其中自主駕駛和安全系統占據優勢地位。預計到2020年,自主駕駛將翻5倍、安全系統將翻4倍,市場規模將達到7000億元。

無人駕駛成行業未來
在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來自中國的自動駕駛創業公司馭勢科技引起不小的關注,該公司展出了一輛無人駕駛車,且強調“這款產品不是概念車,是可以在一年內量產的實車型”。該車內部的座椅呈環形排列,普通汽車常見的方向盤、儀表盤、踏板均未搭載。
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吳甘沙表示,今年內將實現商業化試運營,應用場景主要包括高科技園區、景區、廠區、主題公園和度假村等相對封閉區域,將沿著低速到高速、封閉到開放的路線。
自2009年谷歌公司推出無人駕駛項目以來,無人駕駛在眾多科技公司眼中就已成未來方向。在歐美市場上,最高調的莫過于谷歌、特斯拉和優步。其他一些互聯網公司、芯片廠商和自動駕駛技術相關企業也有越來越多的搶眼表現。
世界電動汽車協會創始主席陳清泉表示,目前美國、日本、歐盟都加強了對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的投入。2016年,美國投入50億美元,日本投入450億日元,歐盟投入170億歐元。
中國公司也不甘落后,正準備在這一領域實現彎道超車。不僅上汽、北汽、長城、長安、吉利、比亞迪公司等汽車廠商積極行動,百度、騰訊等科技企業也在推動研發。
專家認為,智能化和無人駕駛將成為行業主要發展方向,實現量產將是互聯網造車落地的重要一步。
傳統車商攜手互聯網
1月6日,北京汽車攜手百度智能汽車,宣布在智能汽車領域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共同推進汽車行業智能化升級。
雙方將在智能汽車、車聯網、L3 級智能駕駛、高精度地圖及車載地圖等領域及其他新興領域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實現合作領域技術開發、市場應用、資源信息共享、優化和共同發展。
北汽集團總經理張夕勇表示,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應該是傳統汽車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深度融合、協同創新,北京汽車在探索從傳統制造型企業向制造服務型和創新型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已將“智能化”戰略定為主線之一。百度總裁張亞勤也表示,汽車行業的智能化升級是一項大工程,不僅需要具備實力的汽車廠商參與進來,更需要互聯網企業深度加入。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認為,無論是整車廠對于無人駕駛/智能駕駛、車聯網、新能源等新技術層面的創新,還是新興企業對出行、后市場、汽車電商等商業模式的創新,兩者都在推動行業變革。互聯網公司和互聯網人掀起的“新造車運動”有成功的機會,但也需要傳統汽車企業的支撐。“互聯網企業有優勢,傳統汽車企業也有不足,這就更需要汽車人與互聯網人深度擁抱、精誠合作。”師建華說。
實現量產仍需發力
長安汽車日前宣布完成2000公里超級無人駕駛測試項目,根據長安汽車智能汽車技術發展規劃,高速路況的長途自動駕駛汽車計劃于2018年實現量產,復雜城市路況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計劃于2025年實現量產。
《中國制造2025》中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掌握智能輔助駕駛總體技術及各項關鍵技術,初步建立智能網聯汽車自主研發體系及生產配套體系。到2025年,掌握自動駕駛總體技術及各項關鍵技術,建立較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自主研發體系、生產配套體系及產業群。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盡管2016年全國車聯網的滲透率為15%至18%,盡管據中國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統計2016年中國市場會有2700萬聯網汽車,盡管長安的無人駕駛汽車已完成部分測試,東風、吉利、奇瑞、英偉達等品牌的無人駕駛汽車也開始上路測試,但這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因為如何實現量產、如何大規模實現商用民用的進程,依然道漫漫、路迢迢。
師建華表示,“十三五”是跨界融合的機遇期,未來的汽車必然要與外界連接,在智能化的同時也要互聯網化,中國一定要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目前,汽車智能化發展方向已經成為行業共識,電動汽車和智能電網、車網的融合也已經成為趨勢,智能網聯汽車不僅僅是儲能終端,它還是能源互聯網、車聯網、信息互聯中的載體,用以實現各種信息和行為的交融、優化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