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對2016年所發布以及之前發布的一些政策文件對汽車產業的影響進行分析。

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點多
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承繼“十二五”戰略發展規劃的精神,繼續把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之一,要求整個汽車產業把握全球能源變革發展趨勢和我國產業綠色轉型發展需求,著眼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以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為重點,引導綠色消費,推廣綠色產品,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的應用比例,全面推進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建設,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到2020年實現當年產銷新能源汽車200萬輛以上,累計產銷超過500萬輛,整體技術水平保持與國際同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整車和關鍵零部件企業。
文件中特意強調了作為新能源汽車技術核心的動力電池的提升工程,要求完善動力電池研發體系,加快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建設,突破高安全性、長壽命、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等的技術瓶頸。在關鍵電池材料、關鍵生產設備等領域構建若干技術創新中心,突破高容量正負極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電解液技術。加大生產、控制和檢測設備創新,推進全產業鏈工程技術能力建設。同時,開展燃料電池、全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鋰硫電池等領域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點評]:與“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相比,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建設相關能力和體系的基礎上更加強化了產業鏈的建設作用,強調培育發展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動力電池企業和關鍵材料龍頭企業,并加速構建規范便捷的充電等基礎設施體系。同時,新的《規劃》中,不僅有與新能源汽車本身相關的著力點,在整體綠色環保產業、新能源與儲能產業、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新材料產業、再制造產業等諸多領域都能看到汽車及相關產品的影子,可以說新《規劃》對汽車產業進步的考慮是全方位的。
全國實施國五排放標準降霧霾
2016年初,環保部與工信部聯合發布《關于實施第五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的公告》。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已經提前實施國五排放標準的背景下,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嚴格控制機動車污染,將從2016年該公告發布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依次實施《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五階段)》(GB18352.5-2013)和《車用壓燃式、氣體燃料點燃式發動機與汽車排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Ⅲ、Ⅳ、Ⅴ階段)》(GB17691-2005)中第五階段排放標準(即國五標準)的要求。
該《公告》稱,根據油品升級進程,在全國范圍內將分區域實施機動車國五排放標準。即一是東部11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和海南省)自2016年4月1日起,所有進口、銷售和注冊登記的輕型汽油車、輕型柴油客車、重型柴油車(僅公交、環衛、郵政用途),須符合國五標準要求。二是全國自2017年1月1日起,所有制造、進口、銷售和注冊登記的輕型汽油車、重型柴油車(客車和公交、環衛、郵政用途),須符合國五標準要求。三是全國自2017年7月1日起,所有制造、進口、銷售和注冊登記的重型柴油車,須符合國五標準要求。四是全國自2018年1月1日起,所有制造、進口、銷售和注冊登記的輕型柴油車,須符合國五標準要求。
《公告》強調,汽車生產、進口企業作為環保生產一致性管理的責任主體,應按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有關規定,向社會公布其生產、進口機動車車型的排放檢驗信息和污染控制技術信息,檢驗合格方可出廠銷售,確保實際生產、銷售的車輛達到排放標準要求。環保部會同有關部門依法開展機動車環保達標監督檢查,對新生產、銷售不符合排放標準要求車輛的,嚴格依法處罰;并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強車用燃油管理,推動油品升級,確保燃油質量。
[點評]:在全國部分地區經常在霧霾籠罩的嚴峻現實面前,原定于2018年在全國實施的國五排放標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提前實施了。與之前實施國四排放標準時的情形類似,國五排放標準的實施也必然帶著許許多多產業鏈中較難克服的問題。與國四排放標準相比,國五標準大幅提高了排放控制要求,其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加嚴25%~28%,顆粒物的排放限值加嚴達82%,同時增加了“顆粒物粒子數量”這一污染物控制新指標。相比企業困境,企業的各種處境與國家的決心和環境現實相比,只能用微小來形容,惟有不斷攻堅克難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
動力電池成新能源產業發展關鍵
如果說2015年是新能源汽車的元年,那么2016年可以稱得上是汽車動力電池的“元年”了。這里所說的“元年”并不單單是指由于新能源汽車的大發展而帶來的汽車動力電池總量呈現數倍的增長,而更多是指有關部門對動力電池的指導文件之多,動力電池本身的關鍵作用和所帶來的問題之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首先是2016年第一天就開始實施的《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該《暫行辦法》規定,工信部負責全國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工作,組織對企業申請材料進行復核、抽檢、公示及公告,發布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公告名單并實施動態管理。《暫行辦法》適用于中國境內所有類型的鋰離子電池行業生產企業,包括從事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含電解質)、單體電池、電池組等生產的企業。
在此之后,《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和《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也隨之登臺。兩文件分別指出了加強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管理,規范行業發展,推動廢舊動力蓄電池資源化、規模化、高值化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的必要性。在前一《規范條件》中寫明,綜合利用是指對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進行多層次、多用途的合理利用過程,主要包括梯級利用、資源再生利用、原材料能量回收利用等。在后一《暫行辦法》中規定,新建、改擴建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企業應符合《規范條件》要求;對不符合本規范條件的現有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企業,根據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通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等方式,盡快達到《規范條件》相關要求。
為促進鋰離子電池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進一步提升標準對產業發展的指導、規范和引領作用,工信部在有關《鋰離子電池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的通知中指出,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安全等關鍵技術指標,與鋰離子電池的選材、設計、生產等各個環節密切相關,不能僅僅依靠對最終產品的鑒定和測試來保證。因此,單一化的標準體系模式已難以適應鋰電池產業發展的需要,必須以綜合標準化為手段,推進鋰離子電池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標準的制定。標準體系的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鋰離子電池標準的技術水平達到國際水平,初步形成科學合理、技術先進、協調配套的鋰離子電池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總體上滿足鋰離子電池產業發展需求。
在《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7年)(征求意見稿)》中,從生產能力、安全要求、研發能力、回收利用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較大幅度修改,并首次提出將“動力蓄電池”的叫法修改為“動力電池”。在相關產能上征求意見稿提出,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80億瓦時,金屬氫化物鎳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1億瓦時,超級電容器單體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1000萬瓦時。系統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8萬套或40億瓦時,生產多種類型的動力電池單體企業、系統企業,其年產能力需分別滿足上述要求。同時要求,企業應在動力電池產品的安全性、一致性、循環壽命等方面制訂不低于國家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并予以實施。而且更進一步,要求相關企業近兩年內沒有出現過生產經營和產品應用的重大安全事故。
[點評]:作為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中之重和核心中的核心,由于在實現產業化的過程中具有舉一發而動千斤的作用,并且在客戶實際使用過程中確實存在著不少的安全隱患,再怎么強調動力電池的嚴格管理也不為過。盡管相關管理規定在實施過程中一些受影響較大的企業也發出過微詞,對一些管理細則提出過改進意見甚至是牢騷與不滿。但總體而言,正是由于有關部門及時抓住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核心之核心,才使得2016年在2015年所謂新能源汽車產業元年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健康快速發展。同時,有關汽車動力電池這么多“苦口婆心”式的管理辦法出臺,也體現了一個行業的責任和良心,其中首要的一條便是新能源汽車再怎么發展也不能成為一個不安全的行業。
生態綠色評價引領未來發展
對于綠色生產與綠色經濟的發展,2016也進入到一個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期。在工信部發布的《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未來5年是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的關鍵時期,是實現工業綠色發展的攻堅階段。推動綠色增長、實施綠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共同選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也成為衡量國家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推進綠色發展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途徑。
該《發展規劃》要求,緊緊圍繞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提升,以傳統工業綠色化改造為重點,以綠色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法規標準制度建設為保障,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大力發展綠色制造產業,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面發展,建立健全工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提高綠色國際競爭力,走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發展道路,推動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和諧共融。在汽車制造領域,推動電動汽車等綠色制造產業快速發展,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主要產業初步形成綠色供應鏈。
與之相對應,于2015年開始發布實施的《中國生態汽車評價規程》(C-ECAP),同樣是是基于生態設計的理念,在汽車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內,對汽車產品健康、節能、環保等績效指標進行的綜合性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進行生態汽車等級劃分的認證活動。在隨后于2016年一年所進行的測試評價中,包括中國自主品牌在內的不少車企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C-ECAP評價在促進汽車企業在生產、制造、使用、回收等環節符合國家綠色發展的政策要求的同時,也為消費者購買生態汽車提供了可靠參考。
2016年開始實施的《汽車綠色輪胎等級認證》(C-GTRA),作為國內第一個汽車輪胎綠色產品自愿性認證項目,得到國家認證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認可和支持。在隨后進行的相關批次的認證評價中,相關企業尤其是自主品牌輪胎企業的產品得到業界以及消費者的廣泛關注,使得汽車綠色輪胎等級認證這一響應國家供給側改革要求的自愿性產品認證項目,在建立公平、客觀、高標準的汽車綠色輪胎等級評價體系中,為消費者提供了專業的汽車輪胎消費參考,同時也加快了相關輪胎企業的國際化步伐。
[點評]:綠色發展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包括汽車產業在內的幾乎所有產業,乃至國家長期持久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國家有關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發展方針指引下,汽車領域的評價體系已經從最初涉及基本安全的C-NCAP走向C-E鄄CAP與C-GTRA,將來還會有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評價體系加入。有了綠色發展的目標,同時也有了與之配套的綠色評價體系,汽車產業綠色發展之路是很明朗的。
總體技術路線圖展現未來發展前景
與多年前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一脈相承,2016年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從技術角度勾勒出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前景。技術路線圖開明宗義地指出,大力發展汽車技術是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減輕環保壓力、實現《中國制造2025》制造強國目標的重要手段。
在技術路線圖總體目標中,汽車產業碳排放總量將先于產業規模,在2028年提前達到峰值,可以看作是整個中國汽車產業對國家相關戰略的最好承諾。在總體目標中,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主流產品,汽車產業初步實現電動化轉型;智能網聯技術產生一系列原創性科技成果,并有效普及應用;技術創新體系基本成熟,持續創新能力具備國際競爭力。以上這些,語氣上基本客觀,顯示出技術路線圖制定者心里既有實現總體目標的信心,同時也有實現總體目標的相應措施和手段。
具體指標涉及節能汽車、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三個方面。整體來看,技術路線圖按照市場需求、產品應用、產業基礎三個層次,分為2015~2020、2020~2025、2025~2030三個階段,對上述三個大方向的目標進行分解,實事求是地把技術路線圖劃分定義為三個層次,以求按照汽車生態需求和產業發展規律真正把握住汽車產業的升級發展。
[點評]:技術路線圖并不是只展示方向性的前景,而是分別在節能汽車、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三個汽車未來發展領域納入了近、中、遠期目標,并將每一個方向上的技術再細化,落實到企業夠得到、摸得著的地方,使相關企業心中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與各種專用技術相對應,汽車產業發展中的一些共性技術當然也不能忽視,例如與任何一種技術路線都相關的輕量化技術。在這一點上,技術路線圖不負眾望,進行了全面的思考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