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制造2025》十年行動綱領和《中國智能制造綠皮書(2017)》的發表,工業機器人這個一直不被資本所重視的行業也逐漸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近日,北極光創投發布《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白皮書》,作者黃河深耕工業自動化行業十余年,對于撰文的初衷,他說,“對于這本白皮書,我們的意圖并不是創建一本大而全的市場研究報告,而是試圖通過近十年來在整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各類觀察和投資行為中所發現的一些現象和規律,闡述我們對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理解,以及對該行業未來趨勢的預測和展望”。我們也將連載該白皮書的內容和觀點。
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呈現出明顯的“長尾特征”
中國雖然已經連續幾年成為工業機器人消費第一大國,并且保持持續快速成長,但和日本、德國等傳統工業機器人強國相比,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及市場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特點。
首先,日本、德國等國家業已完成國內工業自動化升級換代,經歷了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迅猛成長期,國內市場呈現飽和,主要工業機器人廠商以出口為主。而中國2016年每萬名產業工人擁有工業機器人數量約為68臺,尚未達到國際平均水平的74臺,相比領先的韓國(631臺)、新加坡(488臺)、德國(309臺)、日本(303臺)等國而言,更是遠遠落后。因此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90%以上產品依然是以滿足本國市場需求為主,當然這同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技術水平仍然較低也有很大關系。
其次,從市場角度,中國國內市場特征也和其他國家有較大不同。汽車產業作為工業機器人最先規模化使用的頭部市場,對機器人本體和集成要求都較高,一直以來均被國外“四大家”所占據。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在汽車產業雖然也有少量應用,但畢竟是極小部分非主流應用;同時國內汽車市場的機器人滲透率已經很高,雖然整體市場規模較大,但增量有限,因此中國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均會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長尾特征”,除3C等快速崛起市場占據一定份額外,其他應用市場均存在客戶規模小、資金實力差、應用水平低、地理分布極其分散、整體數量巨大等特點。以往此類“長尾市場”(如圖1)幾乎不可能成為傳統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客戶,由于資金實力差,之前“四大家”機器人高企的價格完全超出其可承受范圍;由于自身應用水平低,而本體廠商并不提供一站式服務,所以對集成商依賴度高;由于部署規模小,對于集成商而言屬于“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隨著近年來中國本土機器人本體和零部件廠商的崛起,價格快速下降,標準化工藝應用大幅降低應用門檻和對集成商依賴,以上提到的這些問題在短短兩年內得到一定程度解決,從而使得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呈現出快速爆發性成長的態勢。
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快速下降的機器人應用成本之間剪刀差是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快速成長的強力催化劑
如前所述,由于市場主體以一般工業/小型制造業為主,客戶方承受能力有限,其部署機器人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提升制造效率或水平,二是節約人力成本,解決越來越突出的招工難問題,也就是機器代人的需求。從歷史上看,第二方面的需求比第一方面強烈,而第一方面的需求多來自大中型企業。通常而言,小型企業主對于資產型投入會以兩年作為一個臨界判斷點,即該項投入能否在兩年或者更短時間完全回收成本。在2012年前后,以珠三角為例,一個沒有特殊技能的普通工人的基本工資在3500元/月左右,加上工廠承擔的其他成本,總成本不超過4500元/月。假如引進一臺機器人替代2名工人,2名工人全年的成本約在10萬元人民幣上下,兩年節約的人力成本則在20萬元人民幣左右。假如機器人和被替代的工人生產效率相當,則意味著一臺機器人的臨界回收點是20萬元,如果超過這個數字,那么對于業主方而言,會是一個比較艱難的決定。事實上,當時大部分小型制造商對此并沒有太大熱情。以一臺普通進口焊接機器人為例,當年的部署成本(包括本體和集成商)仍然是高于20萬元。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人整體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出生率下降,用人成本也在快速上升,中國制造賴以為生的“人口紅利”正在快速消失。2013年,中國勞動人口第一次出現了負增長(如圖2)。
然而在2017年,一臺性能相仿的焊接機器人的部署成本已經下降到7萬元以內,而兩名工人一年的成本則上漲到15萬元左右,從五年前的兩年多回收成本,變成了半年回收成本,這使得客戶對于引入機器人的熱情大增,更何況機器人任勞任怨,不會遲到早退,也不會鬧脾氣,工作質量穩定等諸多優點更是令人青睞。尤其重要的是,新一代年輕人,“九零后”甚至“零零后”更加追求個性自由,自我價值實現,對于重復性的單調勞動十分反感,加之家庭條件許可,不再像“七零后”、“八零后”那樣為了生存無從選擇,所以招聘工人的難度大幅提高,用工穩定性大幅降低,很多制造業并不僅僅是為了節約人工成本,而是在所謂“用工荒”的倒逼下,被迫開始踏上了機器人代人之路。
因此在中國這樣的特色市場下,中低端高性價比機器人市場才是眾多機器人廠家的必爭之地。
近日,北極光創投發布《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白皮書》,作者黃河深耕工業自動化行業十余年,對于撰文的初衷,他說,“對于這本白皮書,我們的意圖并不是創建一本大而全的市場研究報告,而是試圖通過近十年來在整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各類觀察和投資行為中所發現的一些現象和規律,闡述我們對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理解,以及對該行業未來趨勢的預測和展望”。我們也將連載該白皮書的內容和觀點。
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呈現出明顯的“長尾特征”
中國雖然已經連續幾年成為工業機器人消費第一大國,并且保持持續快速成長,但和日本、德國等傳統工業機器人強國相比,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及市場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特點。
首先,日本、德國等國家業已完成國內工業自動化升級換代,經歷了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迅猛成長期,國內市場呈現飽和,主要工業機器人廠商以出口為主。而中國2016年每萬名產業工人擁有工業機器人數量約為68臺,尚未達到國際平均水平的74臺,相比領先的韓國(631臺)、新加坡(488臺)、德國(309臺)、日本(303臺)等國而言,更是遠遠落后。因此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90%以上產品依然是以滿足本國市場需求為主,當然這同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技術水平仍然較低也有很大關系。
其次,從市場角度,中國國內市場特征也和其他國家有較大不同。汽車產業作為工業機器人最先規模化使用的頭部市場,對機器人本體和集成要求都較高,一直以來均被國外“四大家”所占據。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在汽車產業雖然也有少量應用,但畢竟是極小部分非主流應用;同時國內汽車市場的機器人滲透率已經很高,雖然整體市場規模較大,但增量有限,因此中國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均會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長尾特征”,除3C等快速崛起市場占據一定份額外,其他應用市場均存在客戶規模小、資金實力差、應用水平低、地理分布極其分散、整體數量巨大等特點。以往此類“長尾市場”(如圖1)幾乎不可能成為傳統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客戶,由于資金實力差,之前“四大家”機器人高企的價格完全超出其可承受范圍;由于自身應用水平低,而本體廠商并不提供一站式服務,所以對集成商依賴度高;由于部署規模小,對于集成商而言屬于“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隨著近年來中國本土機器人本體和零部件廠商的崛起,價格快速下降,標準化工藝應用大幅降低應用門檻和對集成商依賴,以上提到的這些問題在短短兩年內得到一定程度解決,從而使得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呈現出快速爆發性成長的態勢。
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快速下降的機器人應用成本之間剪刀差是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快速成長的強力催化劑
如前所述,由于市場主體以一般工業/小型制造業為主,客戶方承受能力有限,其部署機器人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提升制造效率或水平,二是節約人力成本,解決越來越突出的招工難問題,也就是機器代人的需求。從歷史上看,第二方面的需求比第一方面強烈,而第一方面的需求多來自大中型企業。通常而言,小型企業主對于資產型投入會以兩年作為一個臨界判斷點,即該項投入能否在兩年或者更短時間完全回收成本。在2012年前后,以珠三角為例,一個沒有特殊技能的普通工人的基本工資在3500元/月左右,加上工廠承擔的其他成本,總成本不超過4500元/月。假如引進一臺機器人替代2名工人,2名工人全年的成本約在10萬元人民幣上下,兩年節約的人力成本則在20萬元人民幣左右。假如機器人和被替代的工人生產效率相當,則意味著一臺機器人的臨界回收點是20萬元,如果超過這個數字,那么對于業主方而言,會是一個比較艱難的決定。事實上,當時大部分小型制造商對此并沒有太大熱情。以一臺普通進口焊接機器人為例,當年的部署成本(包括本體和集成商)仍然是高于20萬元。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人整體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出生率下降,用人成本也在快速上升,中國制造賴以為生的“人口紅利”正在快速消失。2013年,中國勞動人口第一次出現了負增長(如圖2)。
然而在2017年,一臺性能相仿的焊接機器人的部署成本已經下降到7萬元以內,而兩名工人一年的成本則上漲到15萬元左右,從五年前的兩年多回收成本,變成了半年回收成本,這使得客戶對于引入機器人的熱情大增,更何況機器人任勞任怨,不會遲到早退,也不會鬧脾氣,工作質量穩定等諸多優點更是令人青睞。尤其重要的是,新一代年輕人,“九零后”甚至“零零后”更加追求個性自由,自我價值實現,對于重復性的單調勞動十分反感,加之家庭條件許可,不再像“七零后”、“八零后”那樣為了生存無從選擇,所以招聘工人的難度大幅提高,用工穩定性大幅降低,很多制造業并不僅僅是為了節約人工成本,而是在所謂“用工荒”的倒逼下,被迫開始踏上了機器人代人之路。
因此在中國這樣的特色市場下,中低端高性價比機器人市場才是眾多機器人廠家的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