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數款搭載中國自主研發的“8AT”國產車型即將上市銷售。自動變速器終于有了“中國芯”!
所謂8AT是指有8個前進擋的自動變速器,代表了目前世界前沿的變速器技術。作為汽車最重要的核心零部件之一,自動變速器核心技術長期被德國、日本等國家壟斷,成為限制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的最大軟肋和瓶頸。有資料顯示,僅此一項每年的進口費用就高達90億美元。
攻克這一壁壘的是一家來自山東濰坊的民營企業——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初,盛瑞傳動的“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獲得的唯一一次一等獎,意義非同尋常。“盛瑞8AT的出現使中國自動變速器與世界高端水平的差距縮短了50年。”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評價說。
知難而上的勇氣
盛瑞傳動的國產8AT之夢始于10年前。當時,6AT是世界汽車自動變速器的主流,可國內卻連生產3AT的能力都沒有。
那是2007年,國際知名變速器技術專家、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教授譚伯格第四次來到中國“推銷”他的8AT理論。盡管各家企業都知道8AT代表了方向,但在巨大的投資風險面前,大家紛紛選擇了退卻。當時,盛瑞傳動董事長、總經理劉祥伍偶然聽聞此事,馬上星夜趕赴北京,與譚伯格深入交談了4個小時。兩人于次日上午便簽訂了意向協議。
這一紙協議不啻在國內汽車界投下一顆重磅炸彈。業界的質疑聲此起彼伏。“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是世界性難題,國內很多大廠搞了四五十年都沒有成功,你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也想蚍蜉撼樹?”有“好心人”勸劉祥伍“迷途知返”,“8AT的研發費用至少在9位數以上,可成功率只有1%,別去做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傻事”。
對于這些困難,劉祥伍心知肚明,8AT還僅僅是個概念,要把它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產品需要跋涉萬水千山。可汽車零部件市場已是紅海,成本曲線不斷上升,利潤曲線逐年下降。既然走老路很難活下去,背水一戰又何妨!
“搞最高端的產品”
劉祥伍堅信,高端自動變速器是一片藍海。“當時國外流行的是6AT。不過,6AT專利早已被日本、韓國企業壟斷,要靠自主研發尋求突破至少也要七八年時間,等到研發出來也就該淘汰了。所以要搞就搞最高端的。”
“既然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那就集聚全世界的智慧來解決。”劉祥伍確定了所有知識產權必須“為我所有”、整合全世界資源“為我所用”的創新研發戰略。為此,公司攜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整合國際前沿的設計資源,一步步搭建起國際化研發平臺;與譚伯格合作,在德國建立研究機構;與英國里卡多公司合作,開發8AT樣品。
為形成“以我為主”的戰略格局,盛瑞傳動分別在德國、英國、北京和青島建立了4家研發分中心,以開放合作的態度構建起含濰坊研發總部在內的“三國五地”研發布局,集成全球最優的創新資源,完善設計開發創新鏈條……一張確保創新步伐與世界同步甚至引領世界創新前沿的宏偉藍圖初現雛形。
十年磨一劍
“8AT就是個‘燒錢’的‘無底洞’。為支持8AT研發,公司在10年間先后投入10億元研發費用。”劉祥伍回憶說,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段日子,那就是“苦不堪言”。
最慘的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老產品虧損,8AT眼瞅著就要“斷炊”。為此,劉祥伍不僅賣掉了個人股份,還自降工資,每月只拿800元生活費。可就在同一時期,8AT研發人員的薪水不降反升,在原有基礎上每月增加補貼600元到2000元。
8年沒見到1分錢效益的“賠錢買賣”,劉祥伍硬是挺住了。他甚至給8AT科研人員設立考核“特區”:不看利潤,只看進度,每年只要完成研發進度,年薪和獎金一分不少。
潛心十年磨一劍,終有鋒芒展露時。盛瑞傳動8AT的研發成功及產業化使中國成為繼德國、日本之后第三個擁有8AT技術的國家,我國汽車自動變速器技術也由10年前的“一片空白”一舉躍居世界前沿。盛瑞傳動8AT產品上市后,國外產品單臺價格驟降3000元以上,國內汽車企業總體節約整車成本上百億元。同時,因盛瑞傳動的8AT結構簡單、復雜系數低,國產中低檔汽車使用高檔自動變速器也成了現實。
如今,盛瑞傳動8AT已經達到年產25萬臺的生產能力,意向合作企業增至8家整車廠、18款車型,后續產能建設也正在規劃中。依托這一產品,盛瑞傳動不僅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還帶動了離合器、軸承等一大批國內零部件配套企業的成長,一條日趨完整的自動變速器產業鏈正在形成。
所謂8AT是指有8個前進擋的自動變速器,代表了目前世界前沿的變速器技術。作為汽車最重要的核心零部件之一,自動變速器核心技術長期被德國、日本等國家壟斷,成為限制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的最大軟肋和瓶頸。有資料顯示,僅此一項每年的進口費用就高達90億美元。
攻克這一壁壘的是一家來自山東濰坊的民營企業——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初,盛瑞傳動的“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獲得的唯一一次一等獎,意義非同尋常。“盛瑞8AT的出現使中國自動變速器與世界高端水平的差距縮短了50年。”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評價說。
知難而上的勇氣
盛瑞傳動的國產8AT之夢始于10年前。當時,6AT是世界汽車自動變速器的主流,可國內卻連生產3AT的能力都沒有。
那是2007年,國際知名變速器技術專家、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教授譚伯格第四次來到中國“推銷”他的8AT理論。盡管各家企業都知道8AT代表了方向,但在巨大的投資風險面前,大家紛紛選擇了退卻。當時,盛瑞傳動董事長、總經理劉祥伍偶然聽聞此事,馬上星夜趕赴北京,與譚伯格深入交談了4個小時。兩人于次日上午便簽訂了意向協議。
這一紙協議不啻在國內汽車界投下一顆重磅炸彈。業界的質疑聲此起彼伏。“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是世界性難題,國內很多大廠搞了四五十年都沒有成功,你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也想蚍蜉撼樹?”有“好心人”勸劉祥伍“迷途知返”,“8AT的研發費用至少在9位數以上,可成功率只有1%,別去做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傻事”。
對于這些困難,劉祥伍心知肚明,8AT還僅僅是個概念,要把它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產品需要跋涉萬水千山。可汽車零部件市場已是紅海,成本曲線不斷上升,利潤曲線逐年下降。既然走老路很難活下去,背水一戰又何妨!
“搞最高端的產品”
劉祥伍堅信,高端自動變速器是一片藍海。“當時國外流行的是6AT。不過,6AT專利早已被日本、韓國企業壟斷,要靠自主研發尋求突破至少也要七八年時間,等到研發出來也就該淘汰了。所以要搞就搞最高端的。”
“既然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那就集聚全世界的智慧來解決。”劉祥伍確定了所有知識產權必須“為我所有”、整合全世界資源“為我所用”的創新研發戰略。為此,公司攜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整合國際前沿的設計資源,一步步搭建起國際化研發平臺;與譚伯格合作,在德國建立研究機構;與英國里卡多公司合作,開發8AT樣品。
為形成“以我為主”的戰略格局,盛瑞傳動分別在德國、英國、北京和青島建立了4家研發分中心,以開放合作的態度構建起含濰坊研發總部在內的“三國五地”研發布局,集成全球最優的創新資源,完善設計開發創新鏈條……一張確保創新步伐與世界同步甚至引領世界創新前沿的宏偉藍圖初現雛形。
十年磨一劍
“8AT就是個‘燒錢’的‘無底洞’。為支持8AT研發,公司在10年間先后投入10億元研發費用。”劉祥伍回憶說,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段日子,那就是“苦不堪言”。
最慘的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老產品虧損,8AT眼瞅著就要“斷炊”。為此,劉祥伍不僅賣掉了個人股份,還自降工資,每月只拿800元生活費。可就在同一時期,8AT研發人員的薪水不降反升,在原有基礎上每月增加補貼600元到2000元。
8年沒見到1分錢效益的“賠錢買賣”,劉祥伍硬是挺住了。他甚至給8AT科研人員設立考核“特區”:不看利潤,只看進度,每年只要完成研發進度,年薪和獎金一分不少。
潛心十年磨一劍,終有鋒芒展露時。盛瑞傳動8AT的研發成功及產業化使中國成為繼德國、日本之后第三個擁有8AT技術的國家,我國汽車自動變速器技術也由10年前的“一片空白”一舉躍居世界前沿。盛瑞傳動8AT產品上市后,國外產品單臺價格驟降3000元以上,國內汽車企業總體節約整車成本上百億元。同時,因盛瑞傳動的8AT結構簡單、復雜系數低,國產中低檔汽車使用高檔自動變速器也成了現實。
如今,盛瑞傳動8AT已經達到年產25萬臺的生產能力,意向合作企業增至8家整車廠、18款車型,后續產能建設也正在規劃中。依托這一產品,盛瑞傳動不僅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還帶動了離合器、軸承等一大批國內零部件配套企業的成長,一條日趨完整的自動變速器產業鏈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