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國企董事長,身上處處透露著濃郁的與眾不同的氣息:他剪著潮流的莫西干發型,一口純正的東北話中透著幾分率性,時不時一個“哎呦我滴媽呀”逗得你哈哈大笑;而嚴肅起來,那種充滿哲學意蘊的思辨和那種斬釘截鐵的果決,又驚得你目瞪口呆。拋開其他的不談,僅從這幅形象上來說,關錫友與人們傳統觀念中的“企業家”形象,似乎相隔甚遠。
但是,傳統觀念、固有形象就一定是對的嗎?你會在心底一遍遍地問自己。
5月間國際上發生的一件大事,吸引了關錫友的目光——39歲的馬克龍當選為法國總統。在這位法國史上最年輕總統的身上,還有一件惹人注目的傳奇佚聞:他娶了大自己24歲的老師為妻。“一個十六七歲的小伙,要追求一個四十歲的大姑娘當對象,你咋看待這件事呢?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這合理嗎?”關錫友質疑道。
但他質疑的不是這件事,而是傳統觀念本身。很有可能,在當今這個變化異常迅猛的時代,傳統觀念正一步步變得失效。關錫友更干脆:“現在的很多主流認知,都是錯的!”十年來,他帶領沈陽機床集團進行著一場宏大的商業冒險,這使其身處輿論的漩渦,質疑聲與贊譽聲此起彼伏。關錫友常常會感到無奈,因為人們仍舊在以傳統的眼光來看待沈陽機床的這場探索,仍舊在從既有經驗出發來對這場探索做出評價。“我敢肯定一件事,傳統的創新理念,改變不了未來的經濟。人們認為從過去出發能夠推導出未來,這是不可能的,絕不可能!如果這么推導的話,iphone就應該誕生在諾基亞,特斯拉就應該誕生在奔馳。這種推導是不行的!”關錫友語氣堅定地說道。
似乎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懂得沈陽機床正在進行的這場變革。在紛至沓來的質疑聲中,關錫友執著前行。“我在機床行業干了近30年,干到后來是四個不滿意——員工不滿意、領導不滿意、客戶不滿意,我自己也不滿意。最后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干自己心里滿意的事。因為就機床行業來說,如果基于傳統看未來,沒有任何希望。所以我豁出去了,就是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做獨特的自己。”關錫友笑著說,“其實人類技術的進步,不就是由那幾個奇葩推動的嘛。”
沈陽機床能走到今天,關錫友也沒想到。十年前,當沈陽機床邁出“冒險”第一步的時候,目標或許僅僅只是一套屬于自己的數控系統。
這是一場歷時彌久、異常艱難的創新征程。汗水、挫折、失敗、疲憊、壓力、迷惘、執著、堅持、智慧,甚至運氣、巧合、偶然等等交織成一片殘酷而豐厚的土壤,培育出了后來的i5系統。至今回憶起來,關錫友都心有余悸:“我們走上現在這個方向,那都是被憋出來的,所以一是心里大致有這個想法,其次,那是阿彌陀佛啊!我們也算是陰差陽錯整成的。”
底層運動控制技術的開發,難于登天。要想成功,必須要用異于常規的創新方法。首先,“要找對人”,組建研發團隊。在i5系統上海研發團隊常務副總經理黃云鷹看來,成功的取得,始于偶然:“首先,關總是在偶然的情況下找到了他的校友朱志浩老師。當時關總去拜訪客戶,碰巧朱老師正在這個客戶那里調試機器。雖然知道開發數控系統十分困難,但共同的志向和追求讓他們兩位走到了一起。其次,朱老師找到我們,也可以說是偶然。當時我們在另一家公司工作,是一個團隊,做軟硬件的都有,正準備跳槽,聽說朱老師在找人,就說過來看看唄,了解了情況之后就留了下來;再往后,我們還有偶然。2009年的時候,我們找到了一批現在團隊中的骨干,都是985、211學校畢業的,那年的就業形勢很差,我們算是撈了一筆。”
精英們逐漸匯集到i5團隊。許多媒體報道,都稱他們“奇葩”:才華驚艷、心中只有對技術的狂熱、不修邊幅,團隊平等、沒有條條框框,“每天就是運算、實驗、測試”,“重復、試錯、再修正”,埋頭扎進實驗室,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關錫友也對他們采取了獨特的管理方式——“就是不管”,沒有嚴格的考勤、沒有行政干預,讓每個人都有充分的空間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當然,“不管”的背后,是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和長期焦慮的煎熬,關錫友一肩扛起,所能做的,就是等待。
但是,傳統觀念、固有形象就一定是對的嗎?你會在心底一遍遍地問自己。
5月間國際上發生的一件大事,吸引了關錫友的目光——39歲的馬克龍當選為法國總統。在這位法國史上最年輕總統的身上,還有一件惹人注目的傳奇佚聞:他娶了大自己24歲的老師為妻。“一個十六七歲的小伙,要追求一個四十歲的大姑娘當對象,你咋看待這件事呢?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這合理嗎?”關錫友質疑道。

關錫友
但他質疑的不是這件事,而是傳統觀念本身。很有可能,在當今這個變化異常迅猛的時代,傳統觀念正一步步變得失效。關錫友更干脆:“現在的很多主流認知,都是錯的!”十年來,他帶領沈陽機床集團進行著一場宏大的商業冒險,這使其身處輿論的漩渦,質疑聲與贊譽聲此起彼伏。關錫友常常會感到無奈,因為人們仍舊在以傳統的眼光來看待沈陽機床的這場探索,仍舊在從既有經驗出發來對這場探索做出評價。“我敢肯定一件事,傳統的創新理念,改變不了未來的經濟。人們認為從過去出發能夠推導出未來,這是不可能的,絕不可能!如果這么推導的話,iphone就應該誕生在諾基亞,特斯拉就應該誕生在奔馳。這種推導是不行的!”關錫友語氣堅定地說道。
似乎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懂得沈陽機床正在進行的這場變革。在紛至沓來的質疑聲中,關錫友執著前行。“我在機床行業干了近30年,干到后來是四個不滿意——員工不滿意、領導不滿意、客戶不滿意,我自己也不滿意。最后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干自己心里滿意的事。因為就機床行業來說,如果基于傳統看未來,沒有任何希望。所以我豁出去了,就是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做獨特的自己。”關錫友笑著說,“其實人類技術的進步,不就是由那幾個奇葩推動的嘛。”

研發i5:異常艱難的創新
沈陽機床能走到今天,關錫友也沒想到。十年前,當沈陽機床邁出“冒險”第一步的時候,目標或許僅僅只是一套屬于自己的數控系統。
這是一場歷時彌久、異常艱難的創新征程。汗水、挫折、失敗、疲憊、壓力、迷惘、執著、堅持、智慧,甚至運氣、巧合、偶然等等交織成一片殘酷而豐厚的土壤,培育出了后來的i5系統。至今回憶起來,關錫友都心有余悸:“我們走上現在這個方向,那都是被憋出來的,所以一是心里大致有這個想法,其次,那是阿彌陀佛啊!我們也算是陰差陽錯整成的。”
底層運動控制技術的開發,難于登天。要想成功,必須要用異于常規的創新方法。首先,“要找對人”,組建研發團隊。在i5系統上海研發團隊常務副總經理黃云鷹看來,成功的取得,始于偶然:“首先,關總是在偶然的情況下找到了他的校友朱志浩老師。當時關總去拜訪客戶,碰巧朱老師正在這個客戶那里調試機器。雖然知道開發數控系統十分困難,但共同的志向和追求讓他們兩位走到了一起。其次,朱老師找到我們,也可以說是偶然。當時我們在另一家公司工作,是一個團隊,做軟硬件的都有,正準備跳槽,聽說朱老師在找人,就說過來看看唄,了解了情況之后就留了下來;再往后,我們還有偶然。2009年的時候,我們找到了一批現在團隊中的骨干,都是985、211學校畢業的,那年的就業形勢很差,我們算是撈了一筆。”

黃云鷹
精英們逐漸匯集到i5團隊。許多媒體報道,都稱他們“奇葩”:才華驚艷、心中只有對技術的狂熱、不修邊幅,團隊平等、沒有條條框框,“每天就是運算、實驗、測試”,“重復、試錯、再修正”,埋頭扎進實驗室,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關錫友也對他們采取了獨特的管理方式——“就是不管”,沒有嚴格的考勤、沒有行政干預,讓每個人都有充分的空間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當然,“不管”的背后,是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和長期焦慮的煎熬,關錫友一肩扛起,所能做的,就是等待。